与其抱怨生活复杂,不如天真生活
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穿衣。——《天真生活》
01剪不断理还乱的当下生活现状
三十而立之年,生活于我们是上有老下有下的压力,没有二十几岁的洒脱,也没有望九之年看透一切的淡定,有的是忙忙碌碌的身影,为了工作、为了子女、为了父母,唯独不是为了自己,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以为这就是成熟的象征。
用工作当借口把自己置身在各种无聊的应酬之中;把压力挂在嘴边,抱怨是生活的常态;不去付出真心便说没有一个可以值得交的朋友……成年人的生活充斥着迷茫、压力、对未来的不确定,对成功的渴望却不付诸行动和努力,孝敬父母也仅仅是在节日时朋友圈里的表达……这大概就是当下我们的生活现状,负能量爆棚,问题不断萦绕着周遭剪不断理还乱。
季羡林说:人是百代的过客,总是要走过去的。
02坚守自我从复杂抵达天真
国际东方学大师季羡林的《天真生活》,这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大师的51篇散文,读来像是在聆听一位智者的谆谆教诲,感受一位老者在絮叨自己过往的留学经历、对生活的态度、对老友与尊师的思念,没有华丽的词藻,用最质朴自然的语言文字表达最真实的情感或睿智的想法和观点。
这本书论述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比如关于成功、压力、恐惧、朋友、孝、不完满的人生等等,作者通过生活中这些常见的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并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在这个充满规则的世界,拥有自由奔放的灵魂,不管生活如何艰辛和不完满,在任何时候内心都要有一份天真,带着这份天真去生活,最重要的是坚守自我,专注当下。
季老在留徳期间,初到柏林心情兴奋又复杂,发现中国留学生人数甚多,但大多是官宦人家和大财主的子女,且留学目的都是来“镀金”的,他们留学的日常是吃喝玩乐,既不听课也不说的德国话,留学几年下来只会说两句德语“早安”和“晚安”。在这种情况下,季老并不与这样的中国留学生来往,他到德国留学是因为北大教授的推荐,是为了拿到博士学位才去的,因此季老和一般的中国留学生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只与几个潜心学习的人相谈甚欢。后来只在柏林待了一个多月便去哥廷根大学,在那里认识了对自己学术影响最深的两位老师,并确定了学习梵文的道路,最后各科论文都得到了优的成绩,让教授和其他人刮目相看。
生活中,最难做到的是坚守自我,专注当下。而作者在复杂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下独善其身,坚守出国留学的初心,不被影响和同流合污,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自身价值。为此作者还引用了吴宓先生的诗句:“世事纷纭果造因,错疑微似便成真”来形容当时的选择导致的结果。
生活就是一个大泥潭,只需在嘈杂的环境中坚守本心,不为外界所干扰,做好自己,才能在复杂中抵达天真,即使见过世界的黑暗依然能保持一颗纯真的心面对这世界。
03最好的生活是活在当下
本书最后用短片《人间自有真情在》结尾,描述了一对老夫妻,丈夫是中国人,老太太是德国人,他们相濡以沫相伴到老,不幸的是丈夫先走了,子女们都在德国,但德国老太太偏偏独自留在和她老伴生活过的地方,不愿随子女回到德国去,因为这里有他们相爱的回忆,尤其是丈夫最爱的牵牛花还需要她照顾。老伴走了,老太太依然散发着顽强的生命力,依然不慌不忙不悲不喜的照顾着丈夫的牵牛花。此刻,生活需要活在当下。
当一个人以孩子般单纯而无所希求的目光去观看,这个世界是如此美好:夜空的月轮和星辰很美,小溪、海滩、森林和岩石,山羊和金龟子,花儿与蝴蝶都很美。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就像《悉达多》里所写一样,当人们够像孩子一样单纯地活在现在,去用心体会每一个当下,去感受,去热爱。我们应当活在当下的快乐里,也要活在当下的痛苦里,去感受痛苦,然后才能进行改变,使痛苦在未来成为快乐。不为过往而后悔,不为未知而恐惧,最好的生活,是活在当下。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不如意常有八九,每个人的当下并不都是美好,或者遇到困难,或者遇到挫折,或者遇到变故,或者遇到不顺心的事,这些都是整个人生中不随人缘的,是人所左右不了的。
我们要做的是用天真的态度,坚守自我,活在当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