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2019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

哪里治白癜风最专业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一、总趋势

根据全市各地主要农作物病虫越冬基数调查和年全年天气预测预报,结合省年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预报以及近年来我市农作物种植结构、病虫发生态势等综合因素分析,预计年我市农作物病虫害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全市病虫害预计发生—万亩(次),发生程度高于历年。其中:第一、二代玉米螟,蚜虫、双斑萤叶甲、小菜蛾、28星瓢虫、粟叶甲、蓟马、春油菜黄条跳甲、蔬菜疫病、炭疽、白粉病、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红蜘蛛、谷瘟病等病虫害呈偏重发生;土蝗、二代粘虫、粟灰螟、小地老虎、蛴螬、金针虫、蝼蛄、谷子白发病等病虫害为中等发生;草地螟、玉米丝黑穗病、瘤黑粉等病虫害为轻度发生。

二、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

1.暴发性害虫:预计以草地螟、土蝗、二代粘虫为主的暴发性害虫全市发生面积将达到50-70万亩(次)。其中草地螟为轻度发生;土蝗为中度发生,部分丘陵地区为偏重发生,夏蝗重于秋蝗;二代粘虫中度发生。

2.玉米病虫: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万亩(次)。其中:玉米红蜘蛛、茎基腐病在怀仁市、朔城区、山阴县、应县等县(区)中等发生,个别乡镇偏重发生;以小地老虎、蛴螬、金针虫为主的地下害虫在沿桑干河、恢河两岸及下湿滩地中等发生;玉米丝黑穗、瘤黑粉、在朔城区、山阴县、应县等县(区)玉米主产区轻度发生,双斑萤叶甲在怀仁市、朔城区、山阴县和应县等县(区)偏重发生;玉米大(小)斑病在怀仁市区、朔城区、山阴县、应县等偏重发生。

3.马铃薯病虫:蛴螬、金针虫为中等发生,豆芫菁、晚疫病在平鲁区、右玉县、应县等县(区)为中等偏重发生,黑胫病、环腐病为偏轻发生。预计马铃薯病虫害发生总面积40-60万亩(次)左右。

4.杂粮病虫:豆类蚜虫为偏重发生,豆荚螟、红蜘蛛、锈病发生呈逐年加重态势。谷子白发病、谷瘟病、黑穗病在朔城区、山阴县、应县等县(区)为中等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约10-20万亩(次)。

5.蔬菜病虫:保护地瓜菜类霜霉病、灰霉病、叶霉病、早(晚)疫病、白粉病等为主的蔬菜病害呈偏重发生;露地以青辣椒为主的疫病、炭疽病、白粉病、蚜虫、烟粉虱中等至偏重发生;小菜蛾、韭菜根蛆为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为50-80万亩(次)。

三、预报依据

1.越冬基数:

(1)去年全市二代玉米螟发生66万亩,田间百株虫量量50-60头,最高百株达80头左右,基数高于历年。重点发生区域为怀仁市、朔城区、山阴县和应县等。蛴螬、金针虫越冬基数接近常年,玉米瘤黑粉病发病率为5%左右,接近历年平均值。

(2)去年草地螟越冬代幼虫发生较轻,田间基本查不出越冬虫茧,本地越冬虫源极少,因此,今年越冬代草地螟将偏轻发生,二代草地螟由于受越冬代草地螟轻发生的影响,预计发生轻于近年。

(3)土蝗去年为中等偏轻发生,局部偏重,发生面积35万亩(次)。据市植保站年11月上旬在平鲁区、应县等县(区)调查结果统计,调查共计挖到土蝗卵块6块,比去年增加1块,平均卵块数1.2块/㎡。由于今年春季气温偏高1℃左右,出土高峰期预计会提早3-5天。因土蝗虫口密度高、发生种类多、发生时间不整齐、残留基数高,为今年局部偏重发生提供了足够的虫源。预计朔城区、山阴县、应县是土蝗发生的重点区域。

(4)根据市植保站年11月上旬,在怀仁市、朔城区、山阴县、应县调查,检查谷茬个,发现粟灰螟活虫51头。平均活虫10.13头/百茬,比去年增加了3头左右。越冬基数高于历年,高于去年。重点发生区域为朔城区和山阴县,为偏重发生。

(5)近年由于蔬菜播种面积逐年扩大,轮作倒茬困难,蔬菜霜霉病、早疫病、灰霉病、叶霉病、白粉病、炭疽病、茄子枯萎病等病害发生也呈逐年加重的态势,田间积累了大量的菌源。但是,根据我市气象台预报,年我市夏、秋季雨量偏多,对蔬菜霜霉病、青辣椒疫病、灰霉病、叶霉病、早(晚)疫病等病害的发生和为害提供有利的环境因素。

(6)年我市秋季降雨偏多,光照不足,为大秋作物主要病害提供有利条件。预计玉米大(小)斑病、谷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白粉病等有偏重发生的趋势。

2.气象条件:

根据朔州市气象台预报,预计年度,朔州市年降水量偏多,年平均气温略偏高。其中春季降水均偏少;夏季、秋季降水偏多。其中,春季4月份降水偏少,接近历年平均值;但是,5月份降水偏少,较历年偏少1~2成;对小菜蛾、土蝗、黑绒金龟子、蚜虫和地下害虫发生有利。夏季(6-8月)降雨偏多,较历年偏多1~2成,对玉米红蜘蛛、蚜虫、双斑萤叶甲、粟叶甲、28星瓢虫等喜旱型害虫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有助于马铃薯晚疫病、根腐病、白粉病等病害的蔓延及流行。秋季(8-9月)降水偏多,较历年偏多1~3成。温度偏高,较历年偏高0~1℃。对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大(小)斑病、谷瘟病、根腐病发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生态条件:

耕作制度的改变使病虫害发生趋于多样化。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作物种类不断增多,生态条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秸秆还田免耕技术及机械化收割的大面积推广,对地下害虫、玉米大(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玉米茎基腐病、根腐病、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有利。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林草面积迅速扩大,十分有利于土蝗、苜蓿盲蝽蟓、黑绒金龟子、蓟马、豆芫菁等一批荒漠性虫害的发生。此外随着农副产品的频繁调运,加剧了各种病虫害的人为传播速度,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潜在威胁。(朔州市农委植保站张管世高玉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05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