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禽图无心插柳,柳成荫书画相约

#国画花鸟#公元年前后,黄筌画了一幅《珍禽图》作为次子黄居宝的临习之用,不想信笔之作就成了传世精品。《珍禽图》属于“非典型传统”工笔花鸟画。

为什么说非典型呢?这是一幅非公开示人的画稿,所以并没有固定的绘画主题,更未蕴含某种思想寓意。70厘米长、41.5厘米宽的画布上不规则地散布着24种动物,鸟类、昆虫、爬行动物皆有,它们大小间杂、没有任何互动,其间也没有花草点缀,乍眼一看和动物图鉴的封面有几分相似。

其名为“珍禽图”,但画中的大多数都算不上珍稀,蜜蜂、天牛、蟋蟀、蚂蚱、金龟子、蝉、麻雀、白头翁、大山雀、鸠、乌龟等都是再寻常不过的小生灵。虽是画稿,却极其精细,它采用传统工笔花鸟技法绘制而成。

工笔花鸟画绘制时一般以墨色勾线,再深浅分层着色,强调真实、重视外形和质感的表达,成品风格精丽,这些技法、特征在《珍禽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24种小动物以勾勒填彩绘成,一虫一鸟的外形特征、羽毛鳞甲、组织结构都画得准确工整、丝毫不苟,甚至从透视角度观之也无懈可击,好似活物闯入了画布之中。

工笔花鸟非常重视“写生”,黄筌绘成《珍禽图》的基础是写生,作画的用意也是向儿子强调写生的重要性。为捕捉动物最真实的活动、最微小的细节,他在自家小院里养了许多鱼虫鸟兽,其中还不乏猛禽,经每日观察揣摩累积之功,才有了形神毕肖、栩栩如生的写生图。

黄筌何许人也?

他生活于五代时期,自幼便表现出了非凡的绘画艺术才能,13岁从唐末入蜀的刁光胤学画,17岁侍前蜀后主为待诏,经历前后蜀皇权更替,稳坐宫廷画师之职长达40多年。

五代十国是工笔花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家在承唐代“下笔轻利、用色鲜明见长”之风、勾廓填彩之技巧的同时,发扬淡墨细勾、层层敷染之法,更注重物象的精微、逼真,推动花鸟画从粗拙浓艳发展至工细雅致。而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黄筌、徐熙为代表的两大流派。

画史上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这句话很精辟地总结了黄筌、徐熙的绘画特点。徐熙是江南人,一生以高雅自任而不肯出仕,其笔下汀花水鸟野趣十足,黄筌就与之相反,因为是宫廷画师,见惯了珍禽瑞鸟、奇花怪石的奢华之景,且多数作品又是奉命而作,所以更具富贵气息,风格偏于华丽细腻。

凡留名青史的画者,多是勤于练习、集众家所长、兼收并蓄、不墨守成规、自成一派……《宣和画谱》记载:“黄筌,凡山花野草,幽禽异兽,溪岸江岛,钓艇古槎,莫不精绝。”黄筌亦是如此。

美丽的花鸟受人喜爱,“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绘事之妙亦相继寓兴于此”

花鸟画不仅陶冶人们的情操,更是各阶层的审美标准体现。黄筌走的是正统派,其花卉禽鸟形神高妙、格调富丽,深受宫廷贵族和士大夫阶层的欢迎,上至皇帝、下至文人,都对他的画作极为推崇,并以收藏其绘画为荣,他的作品也是西蜀与其他政权交往的礼物。

年,宋灭后蜀,太宗久闻黄筌名声,对他极为敬重,封其为“太子左赞善大夫”。但因年事已高、眷恋故土,黄筌请辞回乡,不久病逝。

黄筌虽离世了,但黄派花鸟并没有就此走向衰败。几个儿子从小受他悉心指导,在绘画上也很有天分,共同继承和发展了他的绘画风格,其中黄居宝、黄居寀留有画名。

黄居宝是《珍禽图》的主人,其少聪多能,与父亲一样做过翰林待诏。他在绘画上工花鸟及松石,世人评论他画性最高、风姿俊爽,可惜未满40岁便匆匆离世,未在画史上留下太多记载。

三子黄居寀是黄筌几个儿子中成就最大的,“画艺敏赡,不让其父”,深受太祖、太宗的赏识。他将黄派的精致画风发扬到了极致,使之成为当时品评花鸟画优劣的标准,影响了北宋花鸟画风近一个世纪之久,其传世画作有《竹石锦鸠图》《山鹧棘雀图》。

元代文人画兴起之后,一些见地偏激的人曾评判黄家富贵“匠气太重”,但没有一个人敢否认它在五代和北宋花鸟画史上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及对后世绘画的深远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22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