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够饲养好貉,唯有充分了解貉的习性,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三级专科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ks_bjzkbdfyy/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一丘之貉这个成语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只不过对于成语中的貉这一物种想必大家就不是那么熟悉了吧,今天小编将从貉的形态以及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向大家介绍一下貉这一物种。

第一节貉的形态特征

一、外貌

貉的外貌似狐,但较肥胖、短粗,尾短,四肢亦短小。头部大小与狐接近,面部较狭长,颧弓扩张,鼻骨狭长,额骨中央无显著凹陷。吻部灰棕色,两颊横生淡色长毛。眼的周围尤其是下眼生黑色长毛,突出于两头侧,构成明显的“八”字形黑纹,常向后延伸到耳下方或略后。前后肢均有发达的足垫,足垫无毛。前足5趾,第一趾较短,高悬不能着地;后足4趾,缺第一趾。爪短粗,不能伸缩。貉的被毛长而蓬松,底绒丰厚,头部吻钝,四肢短而细,两耳及尾较狐短小,尾毛蓬松。背毛基部呈淡黄色或略带橘黄色,针毛尖端为黑色,底绒黑灰色。

两耳周围及背部中央掺杂较多黑色的针毛梢。由头顶直到尾基或尾尖形成界线不明显的黑色纵纹。体侧毛色较浅,呈灰黄或棕黄色。腹部毛色最浅,呈白黄或白灰色,针毛细短,无黑色毛梢。四肢毛的颜色较深,呈黑色或咖啡色,也有黑褐色。尾的背毛为灰棕色。中央针毛有明显的黑色毛梢,形成纵纹,尾腹面毛色较浅。成年公貉体重5.4~10千克,体长58~67厘米,体高28~38厘米,尾长18~23厘米;成年母貉体重5.3~9.52千克,体长57~65厘米,体高25~35厘米,尾长15~20厘米。

二、毛色与色型

貉的毛色因种类不同而表现不同,同一亚种的毛色变异范围也很大,即使在同一饲养场,饲养管理水平相同的条件下,毛色也可能不相同。1。乌苏里貉色型:颈背部针毛尖、呈黑色,主体部分呈黄白色或略带橘黄色,底绒呈灰色。两耳后侧及背中央掺杂较多的黑色针毛尖,由头顶伸延到尾尖,有的形成明显的黑色纵带。体侧毛色较浅,两颊横生淡色长毛,眼睛周围呈黑色,长毛突出于头的两侧,构成明显的“八”字形黑纹。

2。其他色型:(1)黑十字型从颈背开始,沿脊背呈现一条明显的黑色毛带,一直延伸到尾部,前肢、两肩也呈现明显的黑色毛带,与脊背黑带相交,构成鲜明的黑十字。这种色型颇受欢迎。(2)黑八字型:体躯上部覆盖的黑毛尖,呈现“八”字形。(3)黑色型:除下腹部毛呈灰色外,其余全呈黑色,这种色型极少。(4)白色型:全身呈白色毛,或稍有微红色,这种貉是貉的白化型,或称毛色突变型。3。笼养条件下乌苏里貉的毛色变异家养乌苏里貉的毛色变异非常明显,大体可归纳如下几种类型。

(1)黑毛尖、灰底绒:这种类型的特点是黑色毛尖的针毛覆盖面大,整个背部及两侧呈现灰黑色或黑色,底绒呈现灰色、深灰色、浅灰色或红灰色。其毛皮价值较高,在国际裘皮市场上备受欢迎。(2)红毛尖、白底绒:这种类型的特点是针毛多呈现红毛尖,覆盖面大,外表多呈现红褐色,重者类似草狐皮或浅色赤狐皮,吹开或拨开针毛,可见到白色、黄白色或黄褐色底绒。(3)白毛尖:这种类型的主要特点是白色毛尖十分明显,覆盖分布面很大,与黑毛尖和黄毛尖相混杂,其整体趋向白色,底绒呈现灰色、浅灰色或白色。

第二节貉的栖息环境及生活习性

一、栖息环境

野生貉对各种环境都有较强的适应性,经常栖居于山野、森林、河川和湖沼附近的荒地草原、灌木丛,以及土堤或海岸,有时居住于草堆里。喜穴居,多数利用岩洞、自然洞穴、大木空洞等处,经加工后穴居,或利用獾、狐、狼等兽类的弃穴为穴,故民间又有“獾子盗洞貉子住”之说,也有个别貉自行挖洞营窝。貉不喜潮湿的低洼地,选穴地点要求干燥,并具备繁茂的植被条件,以供隐蔽和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

为了饮水方便,貉多选择有水的栖息地,如河、沼、小溪附近。貉不固定洞穴栖息,一年中,于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类型的洞穴栖息。繁殖期选用浅穴产仔哺乳;夏季天气炎热,则利用岩洞或凉爽的洞穴栖息;在严寒的冬季,便选择保温性能好的深洞居住。在同一个季节也不固定栖息地,而是根据食物条件、气候变化,以及哺育仔幼兽和安全的需要,经常变换栖息场所。

二、食性

野生貉的食性比较杂,主要捕食鼠、鱼、蛙、鸟、蛇、虾、蟹等,以及昆虫类,如甲虫、金龟子、蝗虫、蜜蜂、蛾、鳞翅目的幼虫等;也食用作物的籽实、根、茎、叶和野果、野菜、瓜皮等,尤其喜食山葡萄;还到村边、道边食用人和畜禽的粪便。野生貉根据季节决定采食量和采食品种,如在4-9月,貉易获得的营养价值较高的动物性饲料是鼠类。

三、活动规律

野生貉的活动范围很广,常在半径6千米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夜行性强,白天多在洞穴中卧伏、睡眠,或到附近隐蔽处休息,如遇到不良天气、天敌袭击或有声响,则马上奔跑躲藏起来。傍晚和拂晓前出来觅食和活动。家养貉局限于较窄的范围内,活动不灵便。貉行动缓笨,动作不灵活,时常弓着背行走,奔跑时速度也不快,能爬树但不太灵活,还能游泳、下河捕食。性情温驯而迟钝,听觉不够灵敏。活动范围较狭窄,习惯于直线往返活动。出洞后,常常在洞口周围胡乱走动,造成足迹混乱不清,以此来迷惑猎人的视觉。在敌害追击时,往往排尿,随后排粪。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抓貉提尾时也有排尿行为。

四、集群习性

貉有集群特性,往往成对在一起,每穴洞内一公一母的较多,也有一公多母或一母多公的。双亲可以长期与其仔同窝而居,也有与邻近洞穴中幼貉合居的。母貉有时也不分彼此,相互代乳。一般在入冬前,幼貉长成,寻穴分居。

五、集粪习性

貉有定点排粪的习惯,比较爱清洁,同穴群居的几个个体,排粪时都会到同一地点,从而使得该处粪便越积越高,臭味越来越大,因而有“溜粪成山”之说。排粪地点一般距洞穴2~6米。熟练的猎手往往根据嗅到的粪味发现和捕猎貉。貉在家养条件下,也有定点排便的习惯,一般排到笼的某一角落。但个别貉有向食槽或水盆内排便的恶习。貉喜欢饮清洁水,当饮足水后,会用足趾将洁水弄脏,然后走开。

六、冬眠和半冬眠习性

野生貉在严寒的冬季,为了耐过食物缺乏和不良气候,常隐居于洞穴中,消耗入秋以来蓄积的皮下脂肪,形成非持续性冬眠。它的冬眠呈昏睡状态,只是少食,活动减少,所以也叫冬休。貉在冬眠时,把吻蜷向腹部,蜷缩成一团。由于吻插入腹中呼吸,能够节约体内水分的丧失,使貉的耐受能力增强。貉的冬眠有早有晚,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东北地区的野生貉冬眠明显,从立冬、小雪(11月中旬)到翌年2月上旬,也有的从12月中旬进入冬眠,若气温偏低则延续到3月初。

貉的冬眠与天气关系极为密切,如大雪天,天气寒冷,貉的活动显著减少;如遇天气暖和,也会有个别貉出来活动和觅食。在家养条件下,由于人为干扰和饲料的保证,冬眠现象不十分明显,甚至没有冬眠,但也会出现活动减少和食欲减退的现象。野生貉冬眠后,体重平均减少1/3。

七、换毛特点

貉每年换毛1次。从2月下旬起,绒毛逐渐上窜;3月后才开始脱落;4-5月,越冬时的绒毛成片脱掉,并陆续再生出细小的绒毛;6-7月,针毛逐渐脱落;8月,针毛基本脱完并迅速长出冬毛;约在11月,被毛生长基本完成。当年出生的幼貉与成年貉一样,冬毛均在该时期成熟。

八、寿命与繁殖特点

野生貉的寿命为8~16岁,繁殖期限7~10年,繁殖最佳年龄3~5岁。貉是自发排卵的动物,季节性单次发情,每年的2-4月是貉的发情配种季节,发情期10~12天,但发情旺期只有2~4天。个别貉可在1月和4月发情配种,妊娠期60天左右,胎平均产仔6~10只,哺乳期50~55天。

九、主要天敌

貉的主要天敌是狼、猞猁等大型猛兽、猛禽。一旦有狼出没,貉的数量就会明显减少,特别在早春,貉的减少尤为突出。貉、獾生境相似,彼此相处和睦,冬季貉、獾同居,很少发生争斗现象。

十、生理常数

貉的体温为38.1~40.2℃,平均39.3℃;脉搏每分钟70~次,呼吸每分钟23~43次,红细胞5.84×10的12次方/L,白细胞(8~10)×/L。今天小编的养殖技巧就先讲到这里吧,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喜欢这篇文章吗?欢迎留言,喜欢本文的话,给小编点个赞哦!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12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