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方会萍梦中的家乡
梦中的家乡
文/方会萍
小时候,有个愿望:远走他乡,总觉得家乡多过于僻静和乏味。真的离开了家乡,到了城市,又发觉乡情还是那么难以割舍。家里温暖舒服的热炕、邻里乡亲慈祥的容颜、溪水边上和哥哥抬水的身影、童年伙伴们嬉戏的笑声、黄昏时缕缕飘摇的炊烟、夕阳西沉时牛羊尽情地欢叫……。多少次午夜梦回,常常在思念中徜徉回味。
我的家乡在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镇长城村,北靠茫茫戈壁,西面比邻野麻湾草湖,东面连着新城草湖,被称之为“芦家泉”的一泓清溪,就来源于野麻湾草湖,就像一条银色的丝带,环绕村庄,缓缓流淌,滋润着村庄的每一寸土地,养育着祖祖辈辈的乡亲,让我的童年有了五彩缤纷的梦,而梦中的家乡总有那淳朴的乡亲和儿时的伙伴。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
童年的天空,湛蓝而恬静,童年的乡村,充满了希冀。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同龄的小伙伴们把心放飞;在新城草湖,无拘无束地去寻找春的信息,品尝收获的果食。小时侯学习上没有什么压力,有很多闲暇时间。由于家里哥哥姐姐多,吃的细粮不宽余,几乎没有零食,故而对草湖里能吃的东西也就格外多了几分惦记。哥哥姐姐走到哪里,我必跟无疑。如果他们不带我,我会哭得天昏地暗。当然,最常去的还是新城草湖了,因为父亲说那里有种叫做“苕”的东西能吃,我们总是漫无目标,满世界寻找,忽略了蓝天白云和满湖的碧绿,把能发现“苕”当做最高的精神追求,那种发现“苕”的兴奋和愉悦,至今记忆犹新。我们趴在湿润的草地上,把它巧妙地从泥土里轻轻拔出来,往衣服的前襟上搓两下子,就三下两下吞到肚里去了,那种美滋滋的感觉,比吃了糖果还要香甜,至今回味,令人神往。我们还会跟着父亲到湖畔放羊,趴在柔软的沙滩上看“屎爬牛”(屎壳螂)赛跑,看“花大姐”(金龟子)漂亮优雅地在细沙上留下的串串脚印。
“路家泉”是邻村野麻湾村的一处地方,几泓泉水,一片芦苇,成了天然的游泳场,这里成就了我儿时的洗澡梦。夏天,我和伙伴们常在这时打水仗、捉迷藏。记得有一次捉迷藏,为了不被伙伴们发觉,我在水里憋了好几分钟,觉得自己特伟大。冬天,这里又成了冰的世界,我的哥哥很聪明,他会自己做那种在冰上旋转的陀螺,我们当时管它叫“老牛”,用鞭子一抽,旋转不停。我常常激动地盯住那旋转的陀螺,望“牛”兴叹,巴望着它一直转下去。哥哥还会做一种叫“冰车”的玩具,上面是一块木板,下面钉上两根钢筋,人坐在木板上面,两手各拿一根三尺长的铁棒,在冰上轻轻一撑,“冰车”如箭离弦,向前飞跑。有些时候我会坐在哥哥的身后,由于害怕而紧闭双眼,那种飞翔的感觉,舒适而飘逸至极!
黄昏的草湖,风韵独特。牛羊吃了一天的青草,颠着圆鼓鼓的肚子,酣畅地喝着清凉的泉水,悠闲地踱着步子,哞哞咩咩,清脆悠扬,惹得全村所有的牛、羊和狗都叫起来。这时大人们招呼各家的牛羊归圏,母亲喊着贪玩的孩子回家吃饭,整个村庄一时沸腾了起来。我影响最深的是,夕阳中父亲回家的身影,牛羊在前面,父亲在后面,父亲的肩上背着一捆高过头顶的柴火。被称为“接骨匠”的爷爷在这个时候也会悠闲地从远处归来,他左胳膊挂着席芨筐子,右手拿着粪叉,走路总是低头弯身,一边走一边拾牛羊粪,这农村人烧炕用的上好能源,就跟那时候城里人烧炉子的煤一样。他的后背有点驼,下巴上一撮胡须黑白相杂,神情洒脱,俨然一派道骨仙风。
勤劳的父母,朴实的乡情,一点点印入我的脑海,多少次午夜梦回,家乡依然亲切如故。(完)
作者简介:
方会萍,女,网名,飞鸿印雪,祖籍甘肃嘉峪关,嘉峪关市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嘉峪关市残疾人联合会。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三月风》、《牧笛》、《祁连风》、《嘉峪关政协》、《嘉峪关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多篇。
诵读者简介:
郑桂军,网名荷塘月色,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热爱美文,喜欢用声音表达生动的文字,希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学习朗诵的道路上携手同行。
编辑:高婷婷
审核:毛春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