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玩够了,我走了
年,昆明冬夜的街很黑,犬吠的声音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好像低声的哭泣,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这一晚,日军占领江南,警报在西南联大长鸣,学校的师生纷纷往郊外奔逃。众多纷乱中,十七岁的汪曾祺不慌不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点心,朝着有松林的地方藏身。同学们都说他跑错方向了,很危险。他边吃边躲,笑着说道:“那里有松子可以吃,死也不做饿死鬼。”资料画面:西南联大学生“跑警报”从抗日战争时在炮火连天中读书,到被下放农村改造。在汪曾祺77年的人生旅途中,他总觉得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汪曾祺历经时代的变革,一生所遭受的磨难不可谓不多,他却对生活自始至终保有热情,从未自怨自艾。去年是汪曾祺诞辰周年,这个老头儿的第一嗜好是吃,文人气里混杂着烟火气。从高邮咸鸭蛋到昆明米粉,他的目光所及之处,皆是趣事。汪曾祺是个凡人,亦是个妙人。我是小品家,不是大作家很多人以为汪曾祺早早就名扬九州,风行天下。但是汪曾祺真正大红大紫是在六十岁以后,至少在四十岁以前还是默默无闻的。不少人都听说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但是士大夫不是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吗?可汪曾祺的眼里,明明只有眼前的热汤、温粥和凉菜啊?汪曾祺的小说大多没有曲折的情节起伏,没有紧张的矛盾冲突,没有浓烈的情思心绪。乍看之下,不像名人大家的惊天手笔,倒像是小品文作家的饭后随笔。他的散文更是细碎,没有宏大的主题,倒是充满了吃喝玩乐的俗世气息。汪曾祺的小说《老鲁》中,主人公老鲁发现了一种虫子,形似金龟子,名叫豆壳虫。汪曾祺说:“这东西飞时鼓翅做声。走出门散步,满耳是这种营营的单调而温和的音乐。”看到这里,我们觉得这似乎是一篇田园小说。然而,画风突变——老鲁掐了头,撕去甲翅,热锅里下一点油,煸炒一下,三颠出锅,上盘之后,洒上重重的花椒盐,举起酒杯,一连吃了几个。好嘛!这是哪门子的田园小说?还是饭后随笔。小说《异秉》的主人公王二,就是一个由街边摊卖卤味的小贩,一步步成为小店老板,再到大店老板的故事。例如这几句:“牛肉,现切,抓一把青蒜,浇一勺辣椒糊。”这是小说,还是《舌尖上的中国》拍摄现场?至于《黄油烙饼》、《七里茶坊》这些小说,不用细看,肯定是离不开吃的。仔细一看,果然是关于吃的。写小说都能三句不离吃的,那散文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且不说那些专门谈吃论喝的散文,就说他那些文艺类观点文,也总离不了吃喝。例如他说:“小说要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不在民族文化里腌一腌、酱一酱是不成的。”敢情文化是一盘子咸菜啊!难怪酱香浓郁呢。汪曾祺也常做一些小考证,但多数和饮食有关。例如《十五从军征》的这几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他读的时候就琢磨,“葵”是什么东西呢?向日葵吗?那肯定不能吃。秋葵吗?做羹也不好吃啊。锦葵?那是花呀。那么到底是什么?后来终于在《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上,把“葵”考证出来了,原来是冬苋菜。北方有一种菜叫做“木耳菜”,又名落葵,和冬苋菜很像。两者都可以做羹汤。所以,汪曾祺的作品确实没有多少宏伟的主旨,但是其间浓浓的烟火气,却消解了人生的悲与苦,疗愈了岁月的伤与痛。汪曾祺很少直接说人物什么性格,什么人生态度。但我们看《云致秋行状》,看到云致秋得了重病,却还想着一天吃它二斤涮牛肉时,我们自然就懂了什么叫坚强乐观。我们看《五味》,知道了中国人口味之杂,世所罕见。我们就懂得了包容,明白了什么叫调和。汪曾祺从来没有唱过高调,只是在无数美食中淡然地描述着众生。他当然心怀苍生,因为苍生一直在他的笔下,认真地生活。难的时候,和着泪水咽下第一口饭;顺的时候,就着笑声喝完最后一滴酒。江湖皆是好去处听过这样一句话:所有未曾去过的远方,都是素昧平生的故乡。一生颠沛流离的汪曾祺虽然也会想起儿时在老家高邮的美好童年,但此后数十年间颠沛流离于中华大地上,也未曾见半点不适应。不仅如此,在那段波澜诡谲的岁月里,汪曾祺被错误定性,工资骤降,房子被收,只能长期住在妻子的单位宿舍里,小小房间里挤着一大家子人,但乐天派的汪曾祺也没有因此一蹶不振。汪曾祺一生不改自己天真烂漫的性格,再苦难的岁月对于他而言,都只不过是刀砍东风,无关痛痒。多年以后,当汪曾祺再回忆起被下放的经历后,在文章《随遇而安》里这样写道:“我当了一回右派,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坠入炼狱的人,仍然炽烈地相信光明,这本身就弥足珍贵,而汪曾祺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是何境遇,汪曾祺总能迅速在生命的不知名角落里,发现别人看不到的美。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这个世界先爱我的,我不能不爱它。”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是一场旅程,很多人都抱怨自己经过的地方总是满目荒芜,而汪曾祺却用人生在告诉我们:江湖皆是好去处。你所经历的一切,都会因为你的感受而变得不一样,真正眷恋人间的人儿,永远都不会绝望与孤单。没有生活的积淀和反复磨炼的实力,文字就只能是段子,而不能称其为文章。这道理不仅适用于写文章,生活亦是如此。看了汪曾祺明白到,人活得通透,才能体会生活的乐趣。年5月16日,汪曾祺想喝口茶水,医生不让,他就“撒娇”:“皇恩浩荡,赏我一口喝吧。”医生勉强同意沾沾嘴唇后,他对小女儿说“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但龙井还未端来,他已离开。汪曾祺的恩师沈从文临终时说:“对这个世界,我没什么好说的。”我想汪曾祺想说的话,可能都已经写在了中华大地上那些大街小巷的吃食里,都已经藏在了俗世人家们日日升起的炊烟里了。汪曾祺的一生所经历了中国近代诸多轰轰烈烈的大事,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这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通脱。在他看来,今天写过去的事,需要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汪曾祺的散文离生活的真实面目很近,因此真心爱读,原来文字是能这样和生命接近,虽涉及了一些苦难,但并无过多的伤痕与批判,更多的是宣扬困顿中的随遇而安,及人性苏醒后的胜利。我所推荐的书籍,都是我亲自阅读并极力推崇的,这套汪曾祺文集《人间知味》+《人间世相》原价99元,现价优惠只要76元精装一套书籍有非常大的收藏意义,只需要一顿饭钱就能买来如此巨著,我认为这非常划算,就算花上千元购买也值!大家想要的话点击下方链接立即购买:A汪曾祺经典散文(人间知味+人间世相)精选¥89¥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
上一篇文章: 在野于野话野趣人民资讯 下一篇文章: 9月份公园的假杨梅又熟了,很多人爬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236.html